笔法乃是书法的核心要义,传说当中,存在多个未经确证的故事,诸如钟繇发墓求笔法之类,皆非史实,然而笔法自身的重要性,却是毋庸置疑的。纵览书法史,但凡笔法出现偏差的时代,都难以产生佳作,唯有重视笔法的时期,才会佳作不断涌现。
图片
迄今,有关笔法问题的零星文章为数众多,然而仔细探究这些文章,大多是在 “依据文献、谈论笔法”,颇有几分纸上谈兵的意味。还有一部分讨论,极力揪住细枝末节,忘却了书法与笔法的关联,也就是忽略了全局。
图片
其一,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》所总结的 “印印泥”、“锥画沙”、“屋漏痕” 和 “折钗股”,这四个比喻,实际上说得颇为明晰,只是谈话的时代背景(也就是针对性)被遮蔽了,致使当下的解读不够清晰;其二,通过对唐代大字墨迹的解读,发现工具的发展对笔法的限制颇大,倘若不探讨工具,就难以明白唐代笔法所针对的对象以及所弥补的内容;其三,是当代潘良桢先生反复提及的笔法内容,极为精妙,并且理论性极强。
图片
踏入书法史之后,破坏书法核心要素的力量,远比书法本身的正能量强大得多,在历史上,伟大书法家在世之时,绝大多数都难以获得足够的尊重,唯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,其真正价值才会得以彰显。缘由在于,任何时候,“破坏书法” 的因素必然更为流行、更为强大,必然会混淆是非。书法史向来如此,当代书法亦不例外。
图片
在绘画领域,唐代张彦远的《历代名画记》强调,“术画” 乃是最为糟糕的事物。从历史角度来看,“术画” 虽然一直存在,却未曾影响到绘画的核心领域。在书法领域,无人提出过 “术书” 的概念,然而 1700 年来,“术书” 才是书法的主流 —— 这是从数量和势力方面来看。中正平和的优秀书法,仅有极少数时间能够登上舞台中央,其他绝大部分时间,都是 “术书” 在舞台上表演。
图片
唯有看清这种历史背景,探讨笔法才具有意义。因为 “术书” 的核心理念,便是否定笔法,这并非始于今日,1700 多年来,从未停歇。唯有搞清楚笔法究竟为何物,为何要坚守笔法,“术书” 才无立足之地,书法才会得到保护;否则,“术书” 必然会混淆是非,把池水搅浑,如此一来,乌鸦与凤凰看上去便相差无几。倘若都清洗干净、吹吹风,然后去选美,乌鸦又怎能登上台面?
颜真卿的论述,历来阐释众多,所讲不过是中锋的各种表现形式。
图片
“印印泥”,这是一个多层面的比喻。首先,是需要用力,这并非呆板的蛮力,而是精准的力量,如此才有可能行笔精准,否则就会任笔为体;其次,是要行笔始终保持稳定,要一直用足力量,恰似 “印印泥” 一般,必须按压住,不能写到中途突然松弛。唐代的基本笔法便是如此,元代赵子昂想要复古,实际上是针对这种笔法的复古,甚至李东阳的写法也是如此。而绝大多数宋人,以及明代的董其昌并非这种写法,而是在一笔之中,起伏不定,这已并非 “印印泥” 了。第三层含义,是要求行笔周全,不能有所疏漏,“印印泥” 时,总是要留意四边是否完美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
图片
“锥画沙” 所谈的是笔锋要锐利,书写在纸上,要有尖锐的感觉,倘若笔锋无法显现,就不成样子了。18 世纪以后,写碑的书法家,在这一点上大多难以达标,过关的唯有何绍基。
“屋漏痕” 是一种动态的描述,唯有此要求涉及到了墨法。就是书写不能太快,也不能太慢。写快了会滑落,写慢了则成墨猪。这种形象的比喻,指出行笔要依据墨法来随机应变,不可一意孤行。王铎在这方面做得较好,值得借鉴。
图片
“折钗股” 所论的是转折,要沉稳地去转,不能掉以轻心。书法功力不足之人,在这一点上处理不好,南宋的大多数人,元代的许多人,明代的吴门,清代的王文治之流,皆是如此。总体而言,颜真卿的这些要求,就是在强调用笔要 “沉着”。
图片
这些要求,是针对哪些人的?是针对王羲之末流之人的。王羲之本人的书法,还是沉着的,然而其流传所产生的影响,就并非如此沉着了,大多是在潇洒之后,变得轻浮。颜真卿针对 “漂浮” 的问题,提出了这四条新标准,旨在匡正时弊。
图片
《颜真卿祭侄文稿》为这四个比喻作出了最为出色的诠释。因为《祭侄文稿》是真迹,具有真实的速度感,笔法的出入,比《神龙兰亭》清晰许多,值得反复品味。从书法史来看,既然王羲之的真迹不复存在,我们可以将《祭侄文稿》视作最佳真迹来对待,其中的起承转合,妙不可言。又由于是墨迹,《祭侄文稿》的笔法比《争座位》清晰太多,历来对《争座位》高度评价,却有些忽视颜真卿的真迹,着实令人困惑。在历史上,元代的鲜于枢对《祭侄文稿》的学习最为深入,他的《进学解》等名作,清晰地阐释了颜真卿的笔法规范,如果观看《祭侄文稿》无法理解,可以与鲜于枢的书法对照品鉴。
图片
毛笔并非一成不变的,所以,笔法也是逐渐变化的。
唐代所使用的是一种有芯毛笔,笔毫中间有一束毛特别坚硬,有点类似枣核,这种毛笔写小字较为容易,写大字则困难重重,因为副毫无力。用这样的毛笔,按压着书写一个长笔画,不算困难,但是反复转折的话,容易露出破绽。
图片
自宋代起始,毛笔得以改良,副毫得以增强,致使写大字变得容易,然而小字却变得难写了,只因笔锋的相对锐利程度有所降低。北宋米芾言,用笔之道,在于 “无往不收、无垂不缩”,倘若使用唐代毛笔,必须 “无往不收、无垂不缩”,方能保证笔画的相对完美。但如此写字,相当于每走一步都要擦掉脚印,着实太过疲累,众多书家嫌麻烦,便未如此书写,像《万岁通天帖》里王羲之家族成员的一些作品,皆有些快速、漂浮,这便是风格与材料共同所致的问题。
(待续)
我们将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》、《颜真卿祭侄文稿全卷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》、《颜真卿祭侄文稿全卷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<scrip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启泰网-炒股配资平台大全首选加杠网-配资实力股票配资平台-线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